首页 > 详细页

科技日报:中核集团首份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报告在京发布

发布时间:2022-07-26文章来源:科技日报【字体:

  

  7月22日,第17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在北京举办期间,中国核电举办以“善用核能力量 赋能美好生活”为主题的系列品牌建设成果发布活动,重点发布了中核集团首份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报告《核谐之美、万物共生——中国核电2022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》(以下简称“报告”)以及中国核电2021年度社会责任报告、ESG(环境、社会和公司治理)报告英文版,同步展出了首届“核谐之美”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获奖作品等。

  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田成川,国家能源局中国核电发展中心主任修炳林,国资委社会责任局副局长汪洋,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郭宏波,中国科协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党委副书记林立,中核集团总经理助理、中国核电董事长卢铁忠等出席了本次发布活动。

  《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》报告以“核谐之美、万物共生”为主题,通过文字、图片和案例等,展现了中国核电在坚持实施核能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并进、开展水生生物、陆生生物、栖息地保护以及与利益相关方共享核能福祉等方面做出的努力。报告指出,中国核电在电站建设伊始精心规划,就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核电项目选址、建设、生产运营、项目安全延续或退役等全过程、全范围,采取可持续的资源使用、生产经营做法并科学合理地处理管理废物,尽可能避免、减缓、减少、补偿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,增加正面影响,实现企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共进等。

  比如漳州核电3、4号机组工程所在的东山湾海域设有多项海洋生态红线区。为确保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最小,漳州核电多次对排水方案进行优化,避让生态红线。为缩小4℃温升范围,漳州核电将原规划的排水明渠优化为暗涵排水。为确保夏季1℃温升范围不进入东山湾重要滨海湿地红线区,漳州核电经数十种排水方案论证和比选,最终选定距厂址边界3.4公里排水口的排水方案。经论证,该项目用海距离上述海洋生态红线区较远,温升区域、施工悬浮泥沙扩散等影响区域均不会进入上述海洋生态红线区。项目用海不会对海洋生态红线区的生态保护目标产生明显影响,符合《福建省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成果》的管控措施要求,实现了项目建设对生态影响最小化、对生态保护最大化。

  专家认为,报告应用《自然资本议定书》方法学评价了我国机组数量最多、堆型最丰富、累计发电量最多的秦山核电基地建设运营对自然资本的影响和依赖,具有较好的先进性、示范性和创新性,以科学的方法、有效的管理、积极的实践贡献了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和2050年生物多样性愿景目标的实现。中国核电《2022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》提出了“共治、共生、共荣”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,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展现了“核电方案”,彰显了中国核电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,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的使命担当。

  据悉,中国核电已形成社会责任报告的常态化发布机制,已发布了10份社会责任报告,4份ESG报告。2017年发布了国内首部核电企业公众沟通白皮书,中国核电此次将公众沟通理念扩展为了以“共治、共生、共荣”为内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。中国核电创造了多个我国核电发展史上的第一,形成了完整的核电产业体系,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秦山核电、江苏核电、福清核电、海南核电、三门核电、漳州能源、辽宁核电等七大核电在运、在建核电基地及中核汇能旗下的风电、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基地,并受委托建设管理霞浦核电基地。截至2022年6月,中国核电累计发电量超过1.35万亿千瓦时,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4.08亿吨,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0.7亿吨,生态效益相当于植树造林368.85万公顷,面积接近覆盖3个北京市,为天蓝、地绿、水清、空气清新的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了清洁核能的新生力量。

  中国核电表示,未来将坚持“理性、协调、并进”的中国核安全观,加快构建“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”现代能源体系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,为筑牢国家安全重要基石、实现“双碳”目标、建设美丽中国等贡献应有力量。

  (文中图片均由科技日报记者洪星拍摄)

关于中国核电

在核工业全产业链体系的支撑下,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将秉承“两弹一星”和核工业精神,践行“责任、安全、创新、协同”的企业核心价值观,不断追求卓越,超越自我,致力于为企业创造价值、为股东创造利润、为员工创造幸福、为社会创造财富。

中国核电官方微信
中国核电官方微博